
展覽館美術館館長J.C.布朗認為歐美一些美術館過于莊嚴,類若神殿,使人望而生畏;還有一些美術館過于崇尚空間的靈活性,大而無當。因此,他要求東館應該有一種親切宜人的氣氛和賓至如歸的感覺。他還認為建筑應該有個中心,提供一種方向感。

為此,貝聿銘把三角形大廳作為中心,展覽室圍繞它布置。觀眾通過樓梯、自動扶梯、平臺和天橋出入各個展覽室。透過大廳開敞部分還可以看到周圍建筑,從而辨別方向。廳內布置樹木、長椅,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藝術品。大廳高25米,頂上是25個三棱錐組成的鋼網架天窗。自然光經過天窗上一個個小遮陽鏡折射、漫射之后,落在華麗的大理石墻面和天橋、平臺上,非常柔和。天窗架下懸掛著美國雕塑家A.考爾德的動態雕塑。

東館的設計在許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隱喻西館,而手法風格各異,旨趣妙在似與不似之間。東館內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、產地以至墻面分格和分縫寬度都與西館相同。但東館的天橋、平臺等鋼筋混凝土水平構件用樅木作模板,表面精細,不貼大理石。混凝土的顏色同墻面上貼的大理石顏色接近,而紋理質感卻不同。

東館的展覽室可以根據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圖調整平面形狀和尺寸,有些房間還可以調整天花高度,這樣就避免了大而無當而取得真正的靈活性,使觀眾覺得藝術品的安放各得其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