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了解,4月萬科總裁郁亮和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深交所的接觸中,就集團未來發展進行了充分的交流,由此確定兩家合作的可能性。從相“殺”到相“愛”,從“兩不相干”到“親密如間”,萬達與萬科手牽得有點突然、有點快。我們不僅要想,是什么原因促成這兩家房地產巨頭走在一起的呢?
起因一:白銀時代 強強聯合共抵“風寒”
當下的房地產市場,盡管政策利好不斷,但開發商只要拿地躺著都能賺錢的美夢已成為過去,就連預想也不得不承認行業已從“黃金時代”進入“白銀時代”已是事實。企業面臨資金短缺、去庫存難的問題,在此背景下,房地產企業“強強聯合、抱團抵寒”是應對困境的趨勢之一。
萬達與萬科,一個是中國最大商業地產商,一個是世界最大住宅開發商,兩家在各自領域的運營模式已經非常成熟,萬達在商業地產領域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,并且憑借訂單式合作的方式吸引了眾多優質商戶,成果卓著,而萬科也已經建立起了開發、規劃、設計、建筑、銷售、物業的完整產業鏈。
王健林和郁亮在發布會上多次表示,兩家企業的合作不是“抱團取暖”,而是強強聯合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,據萬達集團的公開材料顯示,萬達商業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不動產企業,2014年持有物業面積(含在建)3904萬平方米,除了主業,萬達集團還在文化旅游、電子商務、金融等產業大展手腳。而萬科集團是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企業,2014年住宅銷售規模在21萬套以上。
未來雙方合作主要通過聯合拿地、合作開發的形式來進行,即由萬達投資項目中商業部分,萬科開發項目中住宅部分,充分發揮各自優勢,實現互利共贏。
起因二:背包都太重 大家想“輕”一些
由于定位不同,多年來萬科與萬達幾乎沒有交集。然而,隨著房地產企業紛紛嘗試“輕資產化”轉型的背景下,房地產業的邊界其實正在擴大,以不同建筑形態和物業用途而衍生出的新模式和新方向,使得房地產與各行各業融合不斷加深。
實際上,萬達和萬科,近年來都在加快輕資產發展,且雙方在這方面均有嘗試。
今年年初,王健林明確提出萬達正在面臨向“輕資產”的第四次轉型,5年后萬達不再有重資產,完全輕資產化,到2020年服務業的收入、凈利占比要超過65%。隨后萬達商業地產即與光大安石、嘉實基金、四川信托和快錢公司簽署投資框架協議,首批涉及投資約240億元。
而萬科在早些年之前就提出“輕資產、重運營”模式是萬科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。郁亮曾多次表示,萬科不在乎能不能做老大,更在乎從“房屋建造銷售商”轉型“城市配套服務商”。自萬科北京區域總經理毛大慶辭職創業事件,萬科內部結構調整頻頻被曝光。5月1日,萬科集團全面啟用新LOGO——“VANKE萬科”,宣布向城市配套服務商的轉型,凸顯企業的國際化方向和貼近客戶。
“我們認識20年現在才合作,不是過不下去了,現在突然找到雙方合作會有更大價值點。”發布會上,王健林如是說。
合作時機已成熟,心態和心理都相同,兩萬“聯姻”自然是一拍即合。
起因三:優勢互補 各取所需
萬科和萬達都是非常成熟的房地產開發商,他們的綜合實力都很強,目前房企資源整合力度加大,兩個企業也希望取長補短尋求業務的契合點。這對于后續開拓新業務等勢必有利好。
綜合來看,萬達之所以最終選擇與萬科合作的原因,有以下幾點:
首先,萬科想做商業地產。萬科作為國內住宅市場的鎮山之主,獨霸一方。據萬科官方發布的2014年年報顯示,未來十年,萬科最重要的業務仍將是住宅。但為了保持公司良好的增長,并為之后的第二個十年發展期奠定基礎,萬科需要在這個十年內基本完成新業務的探索和布局,確定新的商業模式。
目前,萬科的商業運營是短板,找到令人信服的商業模式至關重要,而萬達商業地產發展模式無疑是最佳的選擇。
其次,萬達想要龐大的用戶導入。萬達擁有中國最多的商業地產,截至2014年底萬達已開業的萬達廣場總數達到107座,已開業持有物業總建面2156萬方,消費客戶群體極為龐大。而萬科已經擁有了國內最多的客戶群體——已完成了近200萬戶的房產銷售。萬達與萬科的合作,可以讓萬科的社區客戶轉化成萬達商業地產的客戶群體,實現無縫連接。
最后,萬科有資金和建筑的實力,可以配合萬達最快的復制商業地產。
資料顯示,2014年萬科實現銷售金額2151.3億元,同比增長25.9%,在全國商品房市場的占有率由2.09%提升至2.82%。而截至2014年12月31日,萬達集團旗下的商業地產公司總收入達1078.71億元,較2013年增長24.31%。
萬科有著雄厚的資金和建筑實力,可以配合萬達最快的復制商業地產。王老板最后選擇萬科,看中的就是其時間和實力。